开学思政第一课,黄埔这间小学探寻冬奥“黄埔龙”
2022-02-15 15:04:02 来源:信息时报 小 中
信息时报讯(记者 张玉琴 通讯员 周翼 范敏玲 梁锐佳)2月14日,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开学思政第一课:一场非遗“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探寻之旅在下沙村古色古香的张氏大宗祠内开启,拉开了黄埔区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帷幕。黄埔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伟潮分享了黄埔龙舟文化和龙头龙尾制作技艺,还把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黄埔龙”带到了现场,让黄埔学子们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体验。
近距离感受现身冬奥的龙头制作技艺
开学思政第一课设在下沙村的张氏大宗祠,而张伟潮的潮汇龙舟工作室正好在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祠堂的东衬祠青钱别墅中。课堂上,张伟潮为学生们讲述“中国龙舟文化的起源”“黄埔龙舟文化的习俗与特色”“龙图腾在历朝历代的演变”“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带领学生参观工作室、体验制作工艺。学生们且听且看,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画面中出现的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正是张伟潮的作品。课堂上,张伟潮不仅分享了自己的作品有幸被冬奥会开幕式“选上”的感想,也把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黄埔龙”带到了现场。
张伟潮说,自己自幼受木匠父亲的影响开始接触龙舟工艺的制作,耳濡目染下对龙舟文化非常热爱并坚持至今已有近20年。“最初时多为制作龙舟模型,后以制作传统龙舟龙头雕刻为主。”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黄埔学子们要坚持热爱、学习、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学有所成,为黄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将来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非遗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丰富多彩
近几年,黄埔区积极保护非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番鬼望波罗传说被评定为区级代表性项目;“金花娘娘的传说”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绣”升级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完成黄埔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新增“嫁女饼(绫酥)制作技艺”“龙形拳(黄埔)”“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黄埔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0项,区级代表性项目1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位,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
“双减”背景下,黄埔区积极在中小学开设非遗文化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例如,横沙小学的“乞巧”,夏园小学的“粤剧”,高新区第一小学的“貔貅舞”,沧联小学区炽明老师的《陶艺》《百香课程》(扎染、锤染),开发区二小简嘉贤老师的《竹匾波罗鸡》《布艺鸡》,等等。火村小学的龙狮操、九龙四小貔貅舞获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称号;九龙二小的貔貅舞和九龙四小的客家山歌获得广州市民间文化传承基地称号;深井小学的国家级非遗文化灰塑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86中学、玉岩中学将岭南非遗舞蹈潮汕英歌舞、客家杯花舞等民间舞蹈引入课堂,弘扬非遗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次我们下沙小学校友张伟潮老师的非遗作品在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的精彩亮相,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传统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广州市黄埔下沙小学校长彭翠桑表示,利用开学第一课的良好契机让孩子们走进下沙社区,了解本土的龙舟文化、体验乡土民情,并将在这学期把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打造成特色课程引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