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科学大讲堂开讲“微生物学的起源和新冠疫情防控”
2022-02-22 20:04:04 来源:信息时报 小 中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粤爱科)近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94讲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郭俊带来主题为“微生物学的起源与新冠疫情防控”的讲座。
现代微生物科学源自300多年前
微生物是怎么发现的?据郭俊介绍,现代微生物科学的起源有个里程碑的事件,在17世纪中叶,安东尼·吕文虎克是荷兰一个卖布商人,出于对科学的爱好,他磨了400多块玻璃镜片,通过磨出来的镜片观察各部分事物。有一次,他从牙齿上刮了点物质放在镜片下观察,结果发现有东西在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眼睛看到微生物,安东尼·吕文虎克被称为“微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
后来出现了两位研究微生物学的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科赫。巴斯德是法国人,他发明了巴斯德消毒法,解决了酿酒很快就会变酸的现状,灭菌后的酿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德国的科学家科赫发明了科赫法则,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细菌与病害的关系,为病原微生物学系统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板培养皿中,发现了后来被广泛应用并挽救了无数战士生命的青霉素。
动态清零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发展趋势
微生物学的起源和新冠疫情防控,这两个话题看似相隔的时间长达几百年,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传播力越强,毒性就越弱,致病力就越弱?郭俊认为这种观点在生物学上基本上不可能。
郭俊说,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冠病毒的发展趋势是累计感染者超过4亿人。为什么打了疫苗后还会感染?郭俊认为有几个原因,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传播速度很快,而且作为RNA病毒——新冠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抗体产生需要时间才能达到峰值,抗体效力维持多久目前也需要研究。
郭俊表示,打了三针疫苗会产生抗体Igg、IGM,有了抗体就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重症病例明显下降,有利于动态清零和形成“群体免疫”。